2013年6月14日 星期五

(經濟學心得)1:10和1000:10000-市場、分工、及網路的一些隨想(二)

如果我們把1/10和100/1000看成勞動市場,1與100看作企業家,而10 與1000看作勞動者。那麼影響市場狀況的除了連結的網路外,還有分工。分工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,每個人有不同的專才,接受不同的訓練,而總合的效果會超過大家都是什麼都作的雜工。相對而言,分工對市場狀態的影響則不是那麼的明顯。當100/1000的市場分裂為兩個50/500時,市場仍是自由的,而效能增加了;當分工持續發生,於是50/500繼續的變為40/400、30/300、20/200,社會的總體利益持續的上升,而這仍是一個自由市場、市場效率機乎不變,僅有極少數的人受到損害。只有當20/200成了15/150、10/100時,市場快速的轉變為寡占、效率開始受到影響,我們才得以見到分工對市場的作用出現。

以一個假想的例子來說-縫衣針的品檢員,需要在一把上百根針的成品中快速的找出是否有針頭斷裂、歪曲或各種不良情形。這需要良好的眼力及長久的訓練,相信大家會認可其專門的技術及價值。然而縫衣針的需求雖大但整體而言產量亦大,一間工廠大概就足以供應全台了。於是合格的品檢員如果想發揮他的專才,就只能接受這家老闆的壟斷了。當然品檢員可以找其它工作,但其它工作品檢員未受過訓練,表現未必較一般人好,未必是有利的選擇,而所受的專門訓練也就浪費了,不管是哪個選擇,市場的效率都將受到傷害。當然一般的例子沒有這麼極端,大都停留在寡占的狀態下。

因此分工的極限,被限制在市場受到了某一程度的寡占之下,我們希望分工能持續的進行,因為這樣能更加的提升我們的效能,那麼,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找更多的人來參與這個市場。因此歐盟、東協、WTO便由此而誕生了,更多的人參與,因此10/100再次的成了100/1000,又回到了自由市場的狀態。然則就長遠來看,自由市場的狀態,分工不會遭受利益損失,於是提供給了分工更大的空間。當分工持續的進行,市場終將再回到寡占的狀態

寡占市場最大的特性是一個有拗折點的需求曲線,以及由其對應而來的在一定程度的邊際成本變動中,最適價格不發生改變。這其實呼應了凱因斯所觀察到的薪資的僵固性,只可惜凱因斯所生的年代中,讓他只看到了薪資的向下僵固性而看不見薪資的向上亦有其僵固性
寡占市場也是所有市場型態中變化最大也最撲朔迷離的,他可以在長期的運作下,成效接近自由市場;也可以因廠商的聯合壟斷,而與獨占無異。因此在寡占市場下,我們必需政府的積極介入以維持市場的運行和效能,否則,這就將偏向一個壟斷市場。而工會的運作,其實是讓單向的寡占成為雙向的寡占,對公平性有所幫助,但效能的損失亦將屬必然,但比起自由放任讓其成為獨占市場,確是較好的選擇了。

配合著網路的革命來看,我們的挑戰無疑是巨大的,更大的網路必將串起更大的組織,雖然目前我們看著一些掌握趨勢的小公司不斷的竄起,但這不過是商場的勝敗,而最終的公司組織必然會比目前所見者要更為龐大。伴隨專業分工的快速細化,將使寡占的情況加巨。以及數位化革命所帶來龐大產能的同時,若有不慎是否亦將勞工逼向工業革命時英國勞工可悲的處境。  只不過當時是生產的革命,衝擊的是工廠勞工。而這次是訊息的革命,首當其衝的也就是辦公室的文職人員了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